课程介绍

《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大气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是认识和分析地球气候系统的一门重要课程。农业是对气象环境最敏感和依赖程度最高的行业,是涉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1956年,在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涂长望、气象学家竺可桢的建议下,原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设立农业气象专业,学制5年,开始了农业气象高等教育。1958年,农业气象系成立,系主任杨昌业教授亲自组建农业气象教研室,并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农业气象学》,面向全校植保、农学、畜牧、土化、园艺、农经和水利等院系的非农业气象专业学生的授课,并开办农业气象学教师培训班,为各全国农林院校培养农业气象学的任课教师。1960年后,全国农林院校都相应建立农业气象教研室,"农业气象学"成为农林院校本专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2009年,为区别农业气象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从课程设置上把面向非农业气象专业教授的"农业气象学"课程更名为"农业气象学B",并把该课程分解为"农业气象学B"理论课(32学时)和"农业气象学B实验"实验课(16学时,实验数据采集12学时,数据分析4学时)两门课,虽然课程号独立,但理论课和实践课在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上并不是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是统一不可分的整体。 为适应新的教学条件和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确保了教学效果。农业气象教研室本着"团结协作、求真务实、教书育人"的精神,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探索,在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中取得了较多的成绩,并不断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同时,定期不定期与全国农林高等院校从事农业气象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开展教学交流和研讨,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2002年,气象出版社出版了由段若溪和姜会飞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业气象学》,这部教材吸纳了农业气象学科中最新的理论和方法,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增加了专业气象的内容,适用于不同专业教学要求。2006年,姜会飞组织申报了《农业气象学》的新教材编写,被教育部批准为"十一五"规划教材,200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姜会飞主编的《农业气象学》课程教材获教育部"国家级精品教材"称号。"农业气象学"课程在2003年获中国农业大学"本科一类优秀课程"称号,2007年获"精品课程"称号,2016年"农业气象学"课程教学改革成果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按照学校本科生教学改革安排,自2023级开始设立《气象学与气候学》大类平台课程,通过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强化涉农专业的气象学与气候学知识,并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程通知 >>更多
  • 课程线下答疑时间及地点 2025-02-27
最新动态
  • 赵锦发布了新的作业大气环流与天气系统案例分析
  • 赵锦发布了新的作业校园植物物候观测